英语四六级考试是个“怪胎”
2018-01-30 阅读 : 次
■英语改革风暴:一场关于汉语和英语的较量?
■曾炮轰英语全国分级统考体制的孙绍振教授
昨日接受早报记者独家专访时称―――
□早报记者赖劲松康云文/图
“英语全国统一分级考试体制早就该动刀子了!”刚一坐定,孙教授就直奔主题。说话间,他的语速明显比平时快起来,但他又数次有意识地放慢下来,他说要认真对待这次访谈―――“因为这是敏感话题的敏感访谈。”
此次改革我举双手赞同
记者(以下简称记):英语近段时间来的一系列改革,社会上争议颇多,有人认为改得好,也有人说不能如此淡化英语。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是否赞同这些改革?
孙绍振(以下简称孙):英语的四六级考试是完全没必要的,充其量只不过是一个怪胎。此次改革我非常赞同,可以说是举双手赞成的。
英语是当前国际学术和日常交流的通用语言,其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就现在中国的大学生和知识分子总体来说,英语水平不是太高,而是还比较低,跟不上我国经济和国际形势的发展,这是个不争的事实。问题出在哪里呢?很简单,不是英语不重要,而是考试体制不对头,无理的体制和考试模式害了不少的人。
过不了关没文凭不合理
记:现实教育中,有些大学生因英语成绩过不了关,使毕业受到影响,你如何看这个问题?
孙:应该纠正一下,不是英语课程不及格,而是在高等学校里,英语课程及格了,还不算数,这是一种莫名其妙的体制。
别的课程,老师教了,考及格,就算数了。可是英语不行,还要国家统一考试,才能算数。而这种考试又特别刁难,每次只给40%的考生及格。
一个大学生,即使考上四次(四年),也只能有80%的及格率。这从政治上说,有什么道理,从教育学上讲,有什么道理?为什么比一切课程都刁难。没有人说清楚,有什么必要!弄得全国每年有上万的大学生拿不到学位,没有一个人讲过这个道理。这样的不讲道理的体制并未能有效地提高英语的真正水平。
就算考及格了,英语还是既不能说,又不能听,阅读能力,也没有达到实用的水平。有什么必要呢?没有人能够回答。
以大学教育的特点,本是专业教育,决定学生命运的是专业课程。然而,令人奇怪的是在英语统考的体制下,决定性的竟不是专业课程,而是英语。
据我了解,对于大多数大学生来说,因为专业课程有一门,甚至两门不及格,还有补考的机会,而且及格率可以达到90%以上。专业课程并不对学位和文凭构成威胁。但是一旦英语不及格,只要这一门,大学生们就可能成为一个没有文凭和学位的次品大学生。
这种考试的实质完全像毛泽东当年所批评的:以学生为敌。不知设立英语四六级考试的人士,能否回答,这样折磨一批又一批的大学生,居心何在?
若不改革专业课程受连累
记:如果不改革英语统一考试,又会造成什么样的不良影响?
孙:全国高校,有那么多的专业,有数以万计的课程,为什么独独只有这样一门课程要实行如此严酷的考试制度?是英语特别重要?还是其他的课程,如邓小平理论、母语课程不重要?为什么它们就不需要通过国家的考试?显然这是完全没有道理的,无论从政治学上还是教育学上都找不到任何规律性。
对英语考试和教学加以改革是非常重要,也是必要的。如果不改革,将会造成专业课程学习受挤压,受冲击。这样下去,实际上使我们的水平,我们的个性,我们的想像力,我们的创造力都受到严重的摧残。
改革还是不改革,是一个对历史是否负责的问题。
外语地位不应超过汉语
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英语体制的改革似乎在开始淡化英语。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汉语地位在提升?
孙:作为新时期的中国知识分子,或者是一个城市公民,拥有一定的英语水平,会讲一点英语,应该成为国民素质的一个重要因素,这是毋庸置疑的。
问题在于,第一,和其他要素相比,英语是不是应该孤立地突出;第二,我们所采取的办法是有利于英语水准的提高,还是恰恰相反。实践证明,这样的考试,挫伤了英语学习的积极性。
特别要说明的是,无论如何,外语的地位都不应该超过自己的母语。至于那种“英语六级,汉语初级”,“讲一口流利外语,却写不出像样的中文”,这是本末倒置,是头朝下脚朝上的变态。这种强制性的体制,引起社会上一种对英语的过度关注,实际上是社会病态。
为了考试而学习
是学不好外语的
记:难道英语四六级真的就没有优点吗?该如何学好英语这门语言?
孙:当然,英语四六级全国统考,可能是出于一片好心,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英语水平。但是,二十年来的实践却证明:它违背了提高英语素质的最基本的规律。
为了考试而学习,永远也不可能把外语学好。如果学习英语仅仅为了应试,考试过去了,英语也就丢在了一边,这毫无意义。
语言需要终身学习,包括课本学习、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学习、思考和钻研。至少有两个条件是不可缺少的,第一,有兴趣,第二,有使用的环境。
有了这两条,即使不考试,自主性地学,才有可能真正把英语学好。这是因为,要学好一种语言,光依靠课堂和考试是不可能的。它需要大量的,甚至是投入毕生的时间。课堂和考试是强制性的,是有限的,而业余投入是自觉的,是无限的。
语言不能靠语法和词法类推,它是熟能生巧的,没有业余投入,是不可能把一种语言学得纯熟的。
学英语95%以上是“陪葬”
记:评职称,大学英语四六级都相继淡化英语,你认为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还有哪些可以不过英语关?
孙:这次英语改革总的来说好处是有的,但还是有些羞羞答答的,不够彻底!从小学到高中,高中到大学都学英语。如果光是中学课堂上学习英语,是不可能有任何实用性的。
我国只有18%的适龄青年人进入大学,还有82%的人不进大学,不进大学他们学的英语是没有用的,这就意味着82%的人是陪着18%的人在念英语。
此外,就算进了大学,也只有5%的人能进入研究生学习,如果这5%的人学英语都有用的话,也就意味着95%的人学英语是没有用的,这是对人的精力、资源、青春的一种极大浪费。说得不好听一些,在我国有95%以上的人学习英语完全是“陪葬”。
就拿研究生的六级考试来说吧。不少研究生,虽然入学时过关了,但是,重考一次并没有把握就一定能顺利过关。于是又像大学生时代那样,整整一年把60%的时间花在了英语上。一次考试过了,还算是幸运,考不过是常有的事。下一年的学习和研究就全乱了套。根本就谈不上发挥创造力,只能是穷于应付而已。
研究生选拔受制于英语六级
记:现在的研究生考试对英语把关仍然非常严,这方面你是如何看的?
孙:当然,有关人士可以说,研究生入学考试,不是一般的合格考试,而是选拔考试,只有从难从严要求,淘汰率高一点有利于选拔高水平的尖子人才。但是,研究生的选拔,是全面素质的选拔,而不是英语的单科选拔。
每一科都是一个要素,一系列的要素形成一个统一的结构,一个要素的提高,就意味着其他要素的降低。英语水准线的提高与专业水准线降低成相互因果。英语大刀阔斧地选拔,考生纷纷落马,专业成绩就变得次要了。研究生教育就是这样被英语的六级考试卡住了脖子。
评职称考英语不应一刀切
记:去年底,省人事厅对我省评职称改革,包括律师、新闻、会计等20个系列专业评职称不再考英语,你如何评价这个做法?
孙:现在流行的评职称,很多地方也是实行一刀切,比如评教授,评研究员的职称,某些专业,例如文字学,跟学英语是没有关系的,还有一些公务员,一些特别的行业,都不需要英语的,让他们考英语这是完全没必要的。
我觉得其实强制这方面人士进行这样的考试,完全是考试中心从市场的角度来考虑,为了获得利润,而不是真正的学有所用。因此,在职称方面,对于英语考试的进一步、更加彻底的改革还是相当迫切的!
学英语应该百花齐放
记:在学英语时,究竟该侧重记忆单词的词汇量还是注重口语、听力的训练,现在不少人在为此争论,你认为呢?
孙:其实,学习英语应当百花齐放,在不同情况,要有不同的侧重点。过去,我们只强调书面学习,现在又一味地突出口语、听力。有的人口语不太行,照样当翻译家。例如我国翻译莎士比亚的最有成就的译者―――朱生豪,他没有到过外国,口语不是太行。但是,他的书面语修养很高,他能看懂古典名著,这是英语国家的大学生都看不懂的。
现在托福考600多分的人,看英语的小说看不懂的人多的是。反过来,英语小说能看得懂的人,他的英语口语不一定很好,所以学习英语应该百花齐放,各式各样的都要有。
事实上,就算是过了四级,甚至过了六级的学生,把大部分精力消耗在听力上,消耗在语法和惯用法上,其词汇量按规定也只有五千左右,这么少的词汇量,是不可能自由阅读的。起码是念不懂《纽约时报》的。
究竟着重学什么,要看你的工作需要。学了能用,才能巩固;学了没有地方用,其结果是,过不了多久,就忘记了。
英语高考试卷难度要有分寸
记:就您个人认为,在今后高考中,会不会对英语考试进行一些相应改革?
孙:其实这几年的高考已经对英语科目的考试进行了相应改革,其方向是向简单口语化发展,这比较适合高中生的实际。但是如果要求高中生掌握过多的口语和记住太多的英语单词,这就意味着要他们把其他学科都丢掉,其代价是很大的。
总的来说,高考英语口语的难度要注意分寸,适可而止。今后高考对英语方面的改革,应该要更加慎重。
幼儿过早学英语不妥当
记:有的小孩子才五六岁,家长或幼儿园的老师就让他们开始学习英语。你对目前社会上刮起的这种幼儿学英语热,有什么看法?
孙:从幼儿园开始教学或者补习英语已经是二十世纪末期一道畸形的文化风景线了。早期的双语教育,至今在学界还是有争议的。有的是成功的,有的是失败的,需要进一步的调查研究。
但我认为,双语教育不可能是双语并行,而是在母语的基础上。如果连母语都没学好,就过早地让幼儿学习英语,这可能导致思维混乱。但任何事情也要因人而异,如果幼儿
的家长在这方面有强烈的需求,这个小孩又有这方面的兴趣和天赋,那就另当别论。
核心揭示
这些年来,英语的地位在中国被抬高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评定职称考英语,读研读博考英语,录用人才考英语,大学本科生要达到英语四级,硕士研究生要达到英语六级,否则不能毕业,更拿不到学位证书。
曾几何时,英语似乎已成为第一阶级语言,而汉语却“沦落”为第二阶级语言了。
所幸,英语的这道高门槛终于降下了。去年底,福建省人事厅对我省职称评定进行改革,包括律师、新闻、会计等20个系列专业评职称不再考英语。今年2月25日,教育部又对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不颁发合格证书,只发成绩单,这些相继出台的改革矛头都直指英语。英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似乎有些淡化。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汉语地位的提升呢?其实,早在几年前福建师范大学孙绍振教授就曾炮轰英语全国分级统考体制,炮轰英语四六级制度,说它是“摧毁中国素质教育的一把利剑”,在全国曾经引起强烈反响。
对于近段时间人们议论纷纷,且颇有争议的英语制度改革,他又有怎样的看法和观点呢?
人物名片
孙绍振,福建师大文学院教授和博士生导师、著名文艺理论家、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福建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投入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现担任教育部初中实验语文课本主编。
■曾炮轰英语全国分级统考体制的孙绍振教授
昨日接受早报记者独家专访时称―――
□早报记者赖劲松康云文/图
“英语全国统一分级考试体制早就该动刀子了!”刚一坐定,孙教授就直奔主题。说话间,他的语速明显比平时快起来,但他又数次有意识地放慢下来,他说要认真对待这次访谈―――“因为这是敏感话题的敏感访谈。”
此次改革我举双手赞同
记者(以下简称记):英语近段时间来的一系列改革,社会上争议颇多,有人认为改得好,也有人说不能如此淡化英语。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是否赞同这些改革?
孙绍振(以下简称孙):英语的四六级考试是完全没必要的,充其量只不过是一个怪胎。此次改革我非常赞同,可以说是举双手赞成的。
英语是当前国际学术和日常交流的通用语言,其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就现在中国的大学生和知识分子总体来说,英语水平不是太高,而是还比较低,跟不上我国经济和国际形势的发展,这是个不争的事实。问题出在哪里呢?很简单,不是英语不重要,而是考试体制不对头,无理的体制和考试模式害了不少的人。
过不了关没文凭不合理
记:现实教育中,有些大学生因英语成绩过不了关,使毕业受到影响,你如何看这个问题?
孙:应该纠正一下,不是英语课程不及格,而是在高等学校里,英语课程及格了,还不算数,这是一种莫名其妙的体制。
别的课程,老师教了,考及格,就算数了。可是英语不行,还要国家统一考试,才能算数。而这种考试又特别刁难,每次只给40%的考生及格。
一个大学生,即使考上四次(四年),也只能有80%的及格率。这从政治上说,有什么道理,从教育学上讲,有什么道理?为什么比一切课程都刁难。没有人说清楚,有什么必要!弄得全国每年有上万的大学生拿不到学位,没有一个人讲过这个道理。这样的不讲道理的体制并未能有效地提高英语的真正水平。
就算考及格了,英语还是既不能说,又不能听,阅读能力,也没有达到实用的水平。有什么必要呢?没有人能够回答。
以大学教育的特点,本是专业教育,决定学生命运的是专业课程。然而,令人奇怪的是在英语统考的体制下,决定性的竟不是专业课程,而是英语。
据我了解,对于大多数大学生来说,因为专业课程有一门,甚至两门不及格,还有补考的机会,而且及格率可以达到90%以上。专业课程并不对学位和文凭构成威胁。但是一旦英语不及格,只要这一门,大学生们就可能成为一个没有文凭和学位的次品大学生。
这种考试的实质完全像毛泽东当年所批评的:以学生为敌。不知设立英语四六级考试的人士,能否回答,这样折磨一批又一批的大学生,居心何在?
若不改革专业课程受连累
记:如果不改革英语统一考试,又会造成什么样的不良影响?
孙:全国高校,有那么多的专业,有数以万计的课程,为什么独独只有这样一门课程要实行如此严酷的考试制度?是英语特别重要?还是其他的课程,如邓小平理论、母语课程不重要?为什么它们就不需要通过国家的考试?显然这是完全没有道理的,无论从政治学上还是教育学上都找不到任何规律性。
对英语考试和教学加以改革是非常重要,也是必要的。如果不改革,将会造成专业课程学习受挤压,受冲击。这样下去,实际上使我们的水平,我们的个性,我们的想像力,我们的创造力都受到严重的摧残。
改革还是不改革,是一个对历史是否负责的问题。
外语地位不应超过汉语
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英语体制的改革似乎在开始淡化英语。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汉语地位在提升?
孙:作为新时期的中国知识分子,或者是一个城市公民,拥有一定的英语水平,会讲一点英语,应该成为国民素质的一个重要因素,这是毋庸置疑的。
问题在于,第一,和其他要素相比,英语是不是应该孤立地突出;第二,我们所采取的办法是有利于英语水准的提高,还是恰恰相反。实践证明,这样的考试,挫伤了英语学习的积极性。
特别要说明的是,无论如何,外语的地位都不应该超过自己的母语。至于那种“英语六级,汉语初级”,“讲一口流利外语,却写不出像样的中文”,这是本末倒置,是头朝下脚朝上的变态。这种强制性的体制,引起社会上一种对英语的过度关注,实际上是社会病态。
为了考试而学习
是学不好外语的
记:难道英语四六级真的就没有优点吗?该如何学好英语这门语言?
孙:当然,英语四六级全国统考,可能是出于一片好心,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英语水平。但是,二十年来的实践却证明:它违背了提高英语素质的最基本的规律。
为了考试而学习,永远也不可能把外语学好。如果学习英语仅仅为了应试,考试过去了,英语也就丢在了一边,这毫无意义。
语言需要终身学习,包括课本学习、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学习、思考和钻研。至少有两个条件是不可缺少的,第一,有兴趣,第二,有使用的环境。
有了这两条,即使不考试,自主性地学,才有可能真正把英语学好。这是因为,要学好一种语言,光依靠课堂和考试是不可能的。它需要大量的,甚至是投入毕生的时间。课堂和考试是强制性的,是有限的,而业余投入是自觉的,是无限的。
语言不能靠语法和词法类推,它是熟能生巧的,没有业余投入,是不可能把一种语言学得纯熟的。
学英语95%以上是“陪葬”
记:评职称,大学英语四六级都相继淡化英语,你认为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还有哪些可以不过英语关?
孙:这次英语改革总的来说好处是有的,但还是有些羞羞答答的,不够彻底!从小学到高中,高中到大学都学英语。如果光是中学课堂上学习英语,是不可能有任何实用性的。
我国只有18%的适龄青年人进入大学,还有82%的人不进大学,不进大学他们学的英语是没有用的,这就意味着82%的人是陪着18%的人在念英语。
此外,就算进了大学,也只有5%的人能进入研究生学习,如果这5%的人学英语都有用的话,也就意味着95%的人学英语是没有用的,这是对人的精力、资源、青春的一种极大浪费。说得不好听一些,在我国有95%以上的人学习英语完全是“陪葬”。
就拿研究生的六级考试来说吧。不少研究生,虽然入学时过关了,但是,重考一次并没有把握就一定能顺利过关。于是又像大学生时代那样,整整一年把60%的时间花在了英语上。一次考试过了,还算是幸运,考不过是常有的事。下一年的学习和研究就全乱了套。根本就谈不上发挥创造力,只能是穷于应付而已。
研究生选拔受制于英语六级
记:现在的研究生考试对英语把关仍然非常严,这方面你是如何看的?
孙:当然,有关人士可以说,研究生入学考试,不是一般的合格考试,而是选拔考试,只有从难从严要求,淘汰率高一点有利于选拔高水平的尖子人才。但是,研究生的选拔,是全面素质的选拔,而不是英语的单科选拔。
每一科都是一个要素,一系列的要素形成一个统一的结构,一个要素的提高,就意味着其他要素的降低。英语水准线的提高与专业水准线降低成相互因果。英语大刀阔斧地选拔,考生纷纷落马,专业成绩就变得次要了。研究生教育就是这样被英语的六级考试卡住了脖子。
评职称考英语不应一刀切
记:去年底,省人事厅对我省评职称改革,包括律师、新闻、会计等20个系列专业评职称不再考英语,你如何评价这个做法?
孙:现在流行的评职称,很多地方也是实行一刀切,比如评教授,评研究员的职称,某些专业,例如文字学,跟学英语是没有关系的,还有一些公务员,一些特别的行业,都不需要英语的,让他们考英语这是完全没必要的。
我觉得其实强制这方面人士进行这样的考试,完全是考试中心从市场的角度来考虑,为了获得利润,而不是真正的学有所用。因此,在职称方面,对于英语考试的进一步、更加彻底的改革还是相当迫切的!
学英语应该百花齐放
记:在学英语时,究竟该侧重记忆单词的词汇量还是注重口语、听力的训练,现在不少人在为此争论,你认为呢?
孙:其实,学习英语应当百花齐放,在不同情况,要有不同的侧重点。过去,我们只强调书面学习,现在又一味地突出口语、听力。有的人口语不太行,照样当翻译家。例如我国翻译莎士比亚的最有成就的译者―――朱生豪,他没有到过外国,口语不是太行。但是,他的书面语修养很高,他能看懂古典名著,这是英语国家的大学生都看不懂的。
现在托福考600多分的人,看英语的小说看不懂的人多的是。反过来,英语小说能看得懂的人,他的英语口语不一定很好,所以学习英语应该百花齐放,各式各样的都要有。
事实上,就算是过了四级,甚至过了六级的学生,把大部分精力消耗在听力上,消耗在语法和惯用法上,其词汇量按规定也只有五千左右,这么少的词汇量,是不可能自由阅读的。起码是念不懂《纽约时报》的。
究竟着重学什么,要看你的工作需要。学了能用,才能巩固;学了没有地方用,其结果是,过不了多久,就忘记了。
英语高考试卷难度要有分寸
记:就您个人认为,在今后高考中,会不会对英语考试进行一些相应改革?
孙:其实这几年的高考已经对英语科目的考试进行了相应改革,其方向是向简单口语化发展,这比较适合高中生的实际。但是如果要求高中生掌握过多的口语和记住太多的英语单词,这就意味着要他们把其他学科都丢掉,其代价是很大的。
总的来说,高考英语口语的难度要注意分寸,适可而止。今后高考对英语方面的改革,应该要更加慎重。
幼儿过早学英语不妥当
记:有的小孩子才五六岁,家长或幼儿园的老师就让他们开始学习英语。你对目前社会上刮起的这种幼儿学英语热,有什么看法?
孙:从幼儿园开始教学或者补习英语已经是二十世纪末期一道畸形的文化风景线了。早期的双语教育,至今在学界还是有争议的。有的是成功的,有的是失败的,需要进一步的调查研究。
但我认为,双语教育不可能是双语并行,而是在母语的基础上。如果连母语都没学好,就过早地让幼儿学习英语,这可能导致思维混乱。但任何事情也要因人而异,如果幼儿
的家长在这方面有强烈的需求,这个小孩又有这方面的兴趣和天赋,那就另当别论。
核心揭示
这些年来,英语的地位在中国被抬高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评定职称考英语,读研读博考英语,录用人才考英语,大学本科生要达到英语四级,硕士研究生要达到英语六级,否则不能毕业,更拿不到学位证书。
曾几何时,英语似乎已成为第一阶级语言,而汉语却“沦落”为第二阶级语言了。
所幸,英语的这道高门槛终于降下了。去年底,福建省人事厅对我省职称评定进行改革,包括律师、新闻、会计等20个系列专业评职称不再考英语。今年2月25日,教育部又对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不颁发合格证书,只发成绩单,这些相继出台的改革矛头都直指英语。英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似乎有些淡化。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汉语地位的提升呢?其实,早在几年前福建师范大学孙绍振教授就曾炮轰英语全国分级统考体制,炮轰英语四六级制度,说它是“摧毁中国素质教育的一把利剑”,在全国曾经引起强烈反响。
对于近段时间人们议论纷纷,且颇有争议的英语制度改革,他又有怎样的看法和观点呢?
人物名片
孙绍振,福建师大文学院教授和博士生导师、著名文艺理论家、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福建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投入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现担任教育部初中实验语文课本主编。
本文地址:http://www.cetclub.com/kaoshizixun/kaoshidongtai/2018-06-28/8338.html
上一篇:人大代表杨震建议取消四六级统考 下一篇:四六级枪手举报雇主事件引起教育部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