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四级满分秘籍——就靠日常的积累
2000年12月,我参加大学英语,获得100分。许多人惊讶地问我:“你是怎么学习英语的?”
其实,同其他各种知识、技能的获取一样,英语的学习靠的也是勤学苦练、持之以恒。不过,几年的英语学习,确实让我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感触。 这里我简单地谈谈,希望能给正在为考试苦苦挣扎的同学带去帮助。
首先说说平时的学习吧。
关于词汇量。大学英语与高中英语的最大区别在于词汇量。高中阶段我们已经接触到了几乎所有的语法知识,大学里基本没有什么新的语法。这时摆在许多同学面前的最大障碍是词汇量。从高中到大学词汇量的陡增,使得大家面对烟波浩淼的词汇汪洋长叹息不己,词汇的匮乏已经成为了影响阅读水平的重要因素。因此,大力增大词汇量成为了大学英语学习的当务之急。这里给大家几点建议。
(一)每天务必抽出1一2个小时背单词。因为词汇量的扩大是个不断积累、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只有坚持不懈才能收到效果。大家最好使用1-4级或5-6级词汇手册(有例句的那种)。
根据我和其他英语成绩比较优秀的同学的经验,将单词放到句子中记忆,能够避免单纯记定义的枯燥,并且有助于加深印象。在你回忆单词的时候,句子从脑海中一闪而过,单词的意思便清晰浮现出来了。许多同学用这种方法记单词,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在背单词的时候,常常发现背过的单词回过头再看,便一点印象都没有了,这就要求我们有足够的耐心,一遍一遍反复记忆,一般在看到三、四遍的时候,我们会惊喜地发现过去那些面目狰狞的单词变得亲切友善起来了。
(二)加大阅读量。文章是由词汇组成的,词汇量的扩大与阅读能力的提高相辅相成。词汇量增大了,阅读文章时的障碍减少了,阅读起来自然如风行水上、轻松自在;同时,通过阅读来练习词汇,不仅能够让单词反复在脑海中打下烙印,而且可以使我们接触到许多新的习语和用法。
阅读材料可分为练习题和报刊杂志两种。对于练习题的选择一定要慎重,一些练习题中出题者的主观因素太重,基本没有练习价值。练习题要定时读,读了以后立刻作测试;好的英文报刊杂志有很多,我平时常看的是《CHINA DAILY》和《二十一世纪报》,她们都是我英语学习的良师益友。
(三)准备一本笔记本。在每天记单词和阅读的时候,肯定遇到一些特别难记的单词和接触到一些新的用法,这时候将它们记下来,多挤时间看,并且过一段时间系统地整理一次,这样日积月累,有针对性地复习,词汇量自然就上去了。
关于听力。 大学英语的又一障碍是听力。许多同学在做听力测试的时候有如游梦境、不知所云的感觉。其实,听力水平的提高靠的也是不断的练习。语言的学习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环境的熏陶,由于我们周围大的语言环境不是英语,这就要求我们主动去缔造一个语言环境,让自己的听力在潜移默化之中得到提高。这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得以实现。
(一)每天用半小时听英语磁带。好的英语磁带有很多,比如《新概念英语》第三册就是不错的选择(二)多收听、收看英语教学节目。中国国际广播电台、CCTV国际频道都有很多适合的节目。怎么样?能准备一个小小巧但质量好的收音机吗?每天都挂在身上吧。听累了外语还可以听听音乐。
(三)参加英语角。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其主要的作用之一是交际工具。参加英语角以及其他一些英语活动,寻找与NATIVE SPEAKER交流的机会,对自己的英语水平既是考验又是提高。大家只要能够克服羞怯心理,大胆地多说,听说能力必定上一个很大的台阶。
关于写作。写作是对英语能力的综合测试,也是许多同学深感棘手的问题。写作能力关系到很多方面,词汇量和阅读量都是其中的重要因素。
提高写作能力,除了打好基础外,还可以尝试以下两点:(一)在平时的课文学习和阅读中留意惯用法和比较好的句子,将它们选择性地记下来,写作的时候直接派上用场。
(二)多练习写作。大家可以选择一本关于写作的书籍,参考上面的题目,每周写一到两篇作文,并主动请老师或NATIVE SPEAKER修改。
接下来再来说说对考试的准备。
在已经进行了大体的复习之后,考前合理安排时间,将有助于提高考试成绩。这里我想谈谈考前两个月的时间安排,供大家参考。
前三周:系统地复习单词。除了一些涉及到用法的单词之外,大多数单词只要达到看见之后知道定义就可以了。
第四周:重点练习阅读题。注意一定要在限定时间内完成。
第五周:做真题中的阅读、词汇和简答(完形)部分。
第六周:重点练习听力,将真题的听力做一遍。
第七周:主攻写作。最好阅读一些范文,熟记一些句子。
第八周:限时做真题,培养考试感觉。
最后还要再指出,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其真正的意义在于交际工具。传统的教育模式使得应付考试成为了大多数人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和动力。同时,传统教育的弊端也使“哑巴英语”现象屡见不鲜。所以,在学习英语准备考试的同时,注意它的实际应用,才能体现英语学习的真正意义。
本文地址:http://www.cetclub.com/kaoshijingyan/sijikaoshijingyan/2018-07-07/317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