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六级考试不是在校生专利
据《北京娱乐信报》3月24日报道,北京教育考试院日前透露,按照教育部的有关规定和安排,从2007年1月起,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将不再接受非在校生报名,民办高校可能与四六级无缘。
如果说教育部此前关于英语四六级考试要改革的表态算作是一种原则层面的认同,那么,这样不接受非在校生报名的政策就已经细化到了改革的技术层面。但是,这样一项改革举措,却让人感到有些不知所措:把英语四六级考试的范围缩小到高校这个小圈子里,就能打破考试本身存在的诸多弊端吗?难道英语四六级考试就该是在校生,或者说仅仅是公立学校在校生的“专利”吗?
已成为众矢之的的英语四六级考试,其弊端越来越明显:英语等级证与学历文凭职称挂钩的做法让人感到难以忍受;接二连三的泄题事件引发了公众对考试腐败的高度关注;哑巴英语或者考试英语的实用性瓶颈又招来了公众对其实用价值的质疑……正是在这些乱象中,教育部启动了对英语四六级考试的改革。
然而,令人失望的是,技术层面的改革并没有给公众带来新鲜感觉:尽管对原有的考试内容、考试方法进行了某种调整,却依然面临着公众对于应试英语的质疑;尽管教育部门从未明确四级证与学位挂钩,但各高校似乎都在奉行明脱暗挂的潜规则;尽管社会上对于英语四六级证存有偏见,但在很大程度上还有诸如就业门槛等绕不开这些证件;尽管人们都清楚语言不过只是一门语言工具,任何人都有选择取舍的权利,但是,新的改革措施却将考试范围限定在了校园内,人为地剥夺了一部分人选择的权利。
诚然,对于一项还没有付诸实施的改革方案,我们无法给出其客观真实的效果,也本不该对其妄下断言。但常识告诉我们,新政策的出台应当更具开放性,应当更有助于体现社会公平,可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的措施显然与公众的期望存在距离。
众所周知,为了体现开放和维系社会公平,高考的报考范围几乎每年都在扩大,老人都能圆自己的大学梦了;而作为一项生存技能测定的英语等级考试,其改革却将报考范围缩小,这又如何来体现改革的开放性呢?而从社会公平的角度来看,只准许在校生报考而不允许社会人员报考,是否也是一种潜在歧视呢?
对于一项弊端已然相当突出,并且已引起公众质疑其存在的必要性的考试制度,其技术层面的改革应保持慎重,改革的措施应具备开放的胸襟,应体现和维系社会公平。这应是进行改革的制度底线。(牛剑评)
来源:新桂网-当代生活报
本文地址:http://www.cetclub.com/kaoshizixun/kaoshidongtai/2018-06-22/2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