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六级阅读三种方法:快读查读细读
2018-08-11 阅读 : 次
一、学好英语四六级基本语言知识
扎实的语言知识是各项语言能力的基础,对提高阅读能力来说更是如此。首先,学生要熟练掌握大纲要求的词汇量,大纲对此规定的基本要求为4500个词。在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中,阅读理解部分生词量不超过3%是以该标准来衡量的。如果词汇掌握不好,对考生来说,生词就会大大增加,就难以顺利地进行阅读了。(至于如何处理在阅读中遇到的未学生词,我们在第六讲中要作专门讨论。)
其次要熟练掌握英语的语法及习惯用法。由于语法基础不牢,学生在阅读中遇到结构复杂的句子和难点,往往不知所措。因此在大学英语基础阶段的学习中,要系统地归纳总结所学的语法知识,并通过练习达到熟练运用。这样,才能在阅读中迅速掌握各种语言形式所传递的确切信息。在遇到结构复杂的句子时,还可借助语法分析的方法来理解其意义。总之,打好语言知识的基础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前提。
二、进行英语四六级阅读前必要的阅读实践
阅读能力的提高离不开阅读实践。在学好语言知识的基础上,我们还必须有足够的阅读实践。只有在大量的阅读中,我们才能建立语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技能。因此,在大学英语基础阶段一定要按大纲的要求完成必要的阅读量。在阅读中,还要有意识地看一些有关英国、美国社会文化背景的材料和科普读物,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这对于自己理解能力的提高是大有益处的。
三、3种英语四六级阅读方法推荐
阅读速度是衡量阅读能力的重要方面。很多学生之所以读不快,是因为没有掌握好正确的阅读方法。他们习惯于在不加限定的时间内,对一小块文章精雕细琢,这就导致了他们逐词阅读接受信息的习惯,从而大大影响了阅读速度的提高。学生中常见的不良阅读习惯有:“指读”,即为了“集中注意力”,用手指或笔尖指着文章逐词阅读。
一遇到生词,阅读即停顿下来,无法在通篇理解的基础上继续进行阅读;“回读”,即在阅读中遇到生词或不熟悉短语时,返回句首甚至段首重读;如果遇到长句时,常常反复多次;以及“译读”,即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词、短语乃至句子的翻译,通过译成母语来达到理解。有了这些不良阅读习惯,要以较快的速度从大量材料中捕捉有关信息,的确是十分困难的。
因此,我们必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是逐词阅读,而是按意群扫视、连贯阅读;不是拘泥于个别词句的理解,而是力求融会贯通、掌握通篇的中心思想;不是通过翻译来理解,而是使英语的文字在大脑里直接产生意义。只有这样,阅读速度才能加快,理解的准确率才会提高。然而,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一般来说,阅读方法有快读,查读和细读三种。
1. 快读(Skimming)
快读的目的是用浏览全文的方法了解文章的大意和主题思想,并对文章的结构有个总的概念。顾名思义,快读时,速度要快。一般地说,250字左右的短文要求在二、三分钟内看完。快读时精力必须十分集中,不必去记忆细节;遇到个别生词及难懂的词句,均应略过,以求对全文总体意思的了解。为了更好地抓住全文的中心思想,在快读时要留心文章中某些反复出现的词语,这些往往与文章的主题有关。快读时,还应特别注意文章的开始段和结束段以及文章中每一段的段首句和结尾句,因为它们往往是对文章内容最好的概括。
2. 查读(Scanning)
查读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寻找文章中某些特定的信息。在查读时,目光要自上而下、一目数行地寻视与答题内容相关的词句,与此无关的内容要很快掠过。当回答有关who, when, where等文章细节问题的时候,用此方法我们一般都可很快找到答案,可以说“一查即得”。但是有些与文章细节有关的问题如:why, how等难以找到现成的回答,这时首先需要通过查读,找到文中与答题内容相关的范围,然后再用下面要讨论的“细读”方法,方可得出准确的答案。
3. 细读(Reading for full understanding)
找到文章中的有关范围以后,即在此范围内逐句阅读,特别对关键词、句要仔细琢磨,以便对其有较深刻、较准确的理解和掌握。不仅要理解其字面意思而且要通过推理和判断,弄清文章中“字里行间”所隐含的意思。在细读中,对没有学过的生词,可根据上下文或自己的背景知识等来推测其意义,对难以看懂的长句,可借助语法手段,对其加以分析,以达到透彻的理解。
需要指出的是,在一篇文章的阅读过程中,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总的来说,在正式考试中,阅读理解部分可参照下列步骤进行。首先用“快读”的方法浏览全文,以了解中心思想及大意。在此基础上,可根据要回答的问题,用“查读”的方法,或(查到文章中与答题内容有关的范围后)用“细读”的方法,来确定答案。回答问题时,可在文章中划出关键词句,以此作为答题的依据。全部问题答完之后,如时间允许,可再快读一遍全文,核实一下所确定的答题的答案是否符合全文的精神。
扎实的语言知识是各项语言能力的基础,对提高阅读能力来说更是如此。首先,学生要熟练掌握大纲要求的词汇量,大纲对此规定的基本要求为4500个词。在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中,阅读理解部分生词量不超过3%是以该标准来衡量的。如果词汇掌握不好,对考生来说,生词就会大大增加,就难以顺利地进行阅读了。(至于如何处理在阅读中遇到的未学生词,我们在第六讲中要作专门讨论。)
其次要熟练掌握英语的语法及习惯用法。由于语法基础不牢,学生在阅读中遇到结构复杂的句子和难点,往往不知所措。因此在大学英语基础阶段的学习中,要系统地归纳总结所学的语法知识,并通过练习达到熟练运用。这样,才能在阅读中迅速掌握各种语言形式所传递的确切信息。在遇到结构复杂的句子时,还可借助语法分析的方法来理解其意义。总之,打好语言知识的基础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前提。
二、进行英语四六级阅读前必要的阅读实践
阅读能力的提高离不开阅读实践。在学好语言知识的基础上,我们还必须有足够的阅读实践。只有在大量的阅读中,我们才能建立语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技能。因此,在大学英语基础阶段一定要按大纲的要求完成必要的阅读量。在阅读中,还要有意识地看一些有关英国、美国社会文化背景的材料和科普读物,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这对于自己理解能力的提高是大有益处的。
三、3种英语四六级阅读方法推荐
阅读速度是衡量阅读能力的重要方面。很多学生之所以读不快,是因为没有掌握好正确的阅读方法。他们习惯于在不加限定的时间内,对一小块文章精雕细琢,这就导致了他们逐词阅读接受信息的习惯,从而大大影响了阅读速度的提高。学生中常见的不良阅读习惯有:“指读”,即为了“集中注意力”,用手指或笔尖指着文章逐词阅读。
一遇到生词,阅读即停顿下来,无法在通篇理解的基础上继续进行阅读;“回读”,即在阅读中遇到生词或不熟悉短语时,返回句首甚至段首重读;如果遇到长句时,常常反复多次;以及“译读”,即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词、短语乃至句子的翻译,通过译成母语来达到理解。有了这些不良阅读习惯,要以较快的速度从大量材料中捕捉有关信息,的确是十分困难的。
因此,我们必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是逐词阅读,而是按意群扫视、连贯阅读;不是拘泥于个别词句的理解,而是力求融会贯通、掌握通篇的中心思想;不是通过翻译来理解,而是使英语的文字在大脑里直接产生意义。只有这样,阅读速度才能加快,理解的准确率才会提高。然而,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一般来说,阅读方法有快读,查读和细读三种。
1. 快读(Skimming)
快读的目的是用浏览全文的方法了解文章的大意和主题思想,并对文章的结构有个总的概念。顾名思义,快读时,速度要快。一般地说,250字左右的短文要求在二、三分钟内看完。快读时精力必须十分集中,不必去记忆细节;遇到个别生词及难懂的词句,均应略过,以求对全文总体意思的了解。为了更好地抓住全文的中心思想,在快读时要留心文章中某些反复出现的词语,这些往往与文章的主题有关。快读时,还应特别注意文章的开始段和结束段以及文章中每一段的段首句和结尾句,因为它们往往是对文章内容最好的概括。
2. 查读(Scanning)
查读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寻找文章中某些特定的信息。在查读时,目光要自上而下、一目数行地寻视与答题内容相关的词句,与此无关的内容要很快掠过。当回答有关who, when, where等文章细节问题的时候,用此方法我们一般都可很快找到答案,可以说“一查即得”。但是有些与文章细节有关的问题如:why, how等难以找到现成的回答,这时首先需要通过查读,找到文中与答题内容相关的范围,然后再用下面要讨论的“细读”方法,方可得出准确的答案。
3. 细读(Reading for full understanding)
找到文章中的有关范围以后,即在此范围内逐句阅读,特别对关键词、句要仔细琢磨,以便对其有较深刻、较准确的理解和掌握。不仅要理解其字面意思而且要通过推理和判断,弄清文章中“字里行间”所隐含的意思。在细读中,对没有学过的生词,可根据上下文或自己的背景知识等来推测其意义,对难以看懂的长句,可借助语法手段,对其加以分析,以达到透彻的理解。
需要指出的是,在一篇文章的阅读过程中,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总的来说,在正式考试中,阅读理解部分可参照下列步骤进行。首先用“快读”的方法浏览全文,以了解中心思想及大意。在此基础上,可根据要回答的问题,用“查读”的方法,或(查到文章中与答题内容有关的范围后)用“细读”的方法,来确定答案。回答问题时,可在文章中划出关键词句,以此作为答题的依据。全部问题答完之后,如时间允许,可再快读一遍全文,核实一下所确定的答题的答案是否符合全文的精神。
本文地址:http://www.cetclub.com/kaoshijingyan/liujikaoshijingyan/2018-08-11/52063.html
上一篇:新六级样题解析及背景分析 下一篇:英语四六级新题型与旧题型的分析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