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英语四六级阅读之五步阅读法
导语:2012年6月考试的即将来临,为了帮助大家在最后的时间攻克四题,的编辑想大家推荐五步阅读法,通过深刻的分析,教大家解题技巧,希望对大家的复习有所帮助,预祝大家考试取得好成绩!
一、阅读存在问题
(一)读不懂
所谓读不懂,就是考生拿过文章,满头雾水,即使硬着头皮读文章,也是一知半解。然后匆忙做题,仅凭感觉去蒙,因此做题准确率必然不高。
(二)读不快
读不快表现为,文章读完了,题也做完了,但往往是比考试要求多用15乃至20多分钟的时间。于是影响了其他问题的有效解答。匆忙起笔,必然影响整个的考试成绩。
(三)做不对 【外语教育&网】
就是虽然文章也读懂了,但是一做题就错。
二、解决办法
(一)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考生平时阅读一般会采取两种阅读方法。一种是先看文章后看问题;另一种是先看问题,带着问题读文章。那么究竟哪一种方法比较好呢?笔者认为还是先看问题后读文章比较好。原因在于,先看问题,你可以熟悉出题人的出题角度。并且有题干,你可以划出题干的关键词,特别是中有一类题目属于"指代题或词汇题",如下所示:
1、词汇题
显著问法:the word "XXXX"(line X, part X) most probably means?
2、指代题
显著问法:
(1)代词指代:the pronoun"it/those/that/them" (line X, part X) refers to ?
(2)名词指代:the word "XXXX"(line X, part X) refers to ?
先看问题后看文章的好处就在于,可以通过问题先把上述"核心词"在原文中划出,然后在读文章的过程中,一旦读到,注意力是高度集中的,这样有助于提高做题的准确性。由此得出正确的阅读方法就是"五步阅读法".
(二)五步阅读法
第一步、看选项,划出题干中的的关键词。
题干关键词包括:数字、人名地名、专有名词、引号里的词语等等。
第二步、快速浏览全文,把握文章主旨大意标出重点。
即快速浏览文章。在快速浏览文章的时候,不需要每一个单词和句子都读懂,没有时间也没有这个必要。在第二步的过程中,考生们所要做的就是首先弄清楚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其次,用笔在试卷上面标记出考试要考的重点。那么很多考生就会问,如何把握文章的主旨大意,如何标记文章的重点呢?
解答如下:
1、把握文章的主旨大意。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分两步走:第一步,仔细阅读文章的首末段的首末句。此外,西方人说话向来喜欢开门见山。所以英语文章段落70%以上都是一上来交待作者的写作目的或意图。第二步,要仔细阅读其他段落的首句。然后把这两步综合起来,文章的主旨大意就可以把握住。
2、如何标注文章的重点。
英语文章的重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强转折:通常由"but,yet,however"引导。因为转折的作用一般来说是对前面的否定,对后面的肯定,因此转折词后面引导的成分往往是出题人容易出题的地方。特别是在文章中出现but.
(2)比较处:通常形式为"more/less——than——".比较的作用在于突出某一点。比如more A than B的结构中,很显然是强调A,那么考生直接在A处画线,重点关注A就可以了。以此类推,less A than B,很显然是强调B,那么就直接在B处画线。这些都是出题人喜欢出题的地方。
3、主旨句、主题句。因为它们是高度概括性的句子,直接反映出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意图,因此也是出题的重点。
另外还有因果句、特殊疑问句、独立成段句、长难句乃至特殊标点符号等,都是考生在第一遍阅读时要划出的重点。
第三步、定位原文解剖句子。
就是在读完一遍文章的基础上,再看一遍问题。带着题干中的关键词迅速回原文定位,即找出这个问题出现在原文的第几段第几行。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四级的出题顺序是高度一致的,所以一定要在文章当中找到出处。许多考生由于找不到出处,只能是凭第一遍的印象去猜答案,很显然做题的准确性一定不高。
第四步、比较选项定答案。
在读懂文章句子的基础上,再次回到问题上来。看一下ABCD四个选项哪一个跟原文中的意思是相对应的。当然在这个对比筛选的过程中,很多同学往往会排除一到两个选项,剩下的两个选项就处于犹豫阶段,自己很难取舍。所以一定要尽可能地排除干扰选项。
第五步、主旨态度最后做。
所谓主旨态度最后做,就是如果在五个问题中,第一个问题就问你文章的中心思想、作者的写作意图或者写这篇文章的态度是什么,这时候考生可以先放一下。因为考生阅读第一遍文章的时候,只是掌握了文章的大概,这时候对文章还没有形成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因此可以放一下先做其他四个问题,等做完其他四个问题的时候再去做主旨题或态度题,这样准确率就会比较高一些。这道题目的正确与否有可能直接决定着其它四个选项的正确率。
本文地址:http://www.cetclub.com/kaoshijingyan/liujikaoshijingyan/2018-07-07/32462.html